全国文明村镇|海原县窑儿村:从“老传统”到“新风尚”,这里藏着乡村文明的“密码”
走进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,马铃薯花香在高标准农田里悠悠飘荡,几位老人惬意地围坐在便民理发屋前,唠着家常:“现在办红白事,可省心多喽!”“是啊,娃娃们结婚也不攀比彩礼了,这日子越过越舒坦!”这座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小山村,正经历着一场令人瞩目的“文明蝶变”,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而深刻的注脚——理论宣讲直抵人心、志愿活动温暖人心、移风易俗蔚然成风,更凭借“小产业”开辟出了一条“共富之路”。
从“说教”到“共情”:文明种子在烟火气里发芽
踏入窑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队长段国军手持泛黄的老照片,正为村民们讲述窑儿村的“奋斗历程”:“这些年,咱窑儿村变化太大了!从过去的贫困落后,到如今的产业兴旺、民生殷实,离不开党的好政策。脱贫攻坚时,党带领我们向前走。到了现在的巩固衔接期,党依旧带领我们续写美好生活的新故事,让老百姓日子越来越红火!党,就是咱发家致富最坚实的后盾!”
这样质朴而接地气的“土味宣讲”,在窑儿村已成功举办了150多场。村部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办公场所”,它已然变身成为一座惠民服务站。老人们来这聆听政策,获取最新资讯;年轻人来这学习实用技术,提升自身能力;甚至连外村的媳妇也被这里热闹的氛围吸引,常来凑个热闹。
更让人感到暖心的是,村里把身边的榜样力量充分挖掘了出来。“好女婿”仇耀文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岳父母,他的孝行成为村民们传颂的佳话;“自行车村主任”李万珍不辞辛劳,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,为村民排忧解难,他的身影成为村里一道温暖的风景;移风易俗示范户王臻家低彩礼的故事,如同一股清流,引导着村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……32个身边榜样的真实故事,被精心编写成朗朗上口的快板,拍摄成生动感人的视频,在“薯香关庄”视频号上广泛传播,村民们纷纷点赞:“学榜样不用跑远,咱自己村里就有现成的鲜活教材!”
2023年,窑儿村又迎来了一件大事——乡党委党校窑儿村教学点正式挂牌成立。通过精心打造规范化教学阵地,精准定制“培训菜单”,开设特色课堂,将党校真正办到了农村党员和群众的家门口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党的二十大精神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移风易俗等主题,开展培训12期,让党员走进党校、聆听党课、接受教育成为一种常态,让党的声音清晰地传递到每一位群众的耳中,浸入他们的心里,引领群众坚定不移地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。
从“破陋习”到“树新风”:日子越过越“清”
“以前嫁女儿,彩礼是越来越高,好多小伙子因为娶不起媳妇,三十多岁还打着光棍,这种风气可不好!”村民孟阿姨谈及彩礼的变化,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。这两年,窑儿村的彩礼实实在在地“降”了下来,这背后,是一系列刚性举措与柔性引导共同发力的结果。
所谓刚性举措,即依靠“制度约束”。村规民约中白纸黑字明确规定“彩礼超8万元不分红”。2024年,零彩礼、低彩礼家庭共奖励2800积分,这些积分能兑换食用油、大米等生活用品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实惠。
柔性引导则是借助“文化浸润”。在村史馆里,“今非昔比看变化”的老照片对比展览,让村民们深切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;春节写春联、端午节包粽子、中秋节唱秦腔,这些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印记,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,也将“简约文明”的理念悄然种进了大家的心里;村里还别出心裁地拍摄了一部抵制高价彩礼的宣传片《婚姻不是“买卖”》,用发生在村民身边的真实故事,讲述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,视频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,甚至吸引了外乡人的关注与点赞。
从“暖心”到“共富”:文明风吹出好日子
文明建设不仅要扮靓乡村的“面子”,更要充实村民的“里子”。窑儿村的便民理发屋和爱心洗衣房,将志愿服务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,成了村里的“日常必修课”。2024年,洗衣房清洗了1000多件衣物,理发屋为村民理发300多次。留守老人不再为脏衣被发愁,独居小孩的乱发也变得整齐利落。在“志愿红”忙碌的身影背后,是一个个暖人心扉的“小确幸”,汇聚成村民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幸福感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,文明建设还“孵化”出了蓬勃发展的产业。村集体合作社里,“垄地香”胡麻油、甜荞面粉香气四溢,声名远扬。2024年,食用油销量一举突破680吨,净赚70多万元;“保康净”洗衣液、防冻液成为市场新宠,今年一季度,防冻液销量达到170吨,收入50多万元,预计全年创收80万元。“以前守着土地辛苦劳作,赚的都是辛苦钱。现在,‘垄地香’‘保康净’成了咱村响当当的‘金名片’”!合作社理事长段国军谈及这些变化,眼中满是自豪与希望。
如今的窑儿村,村史馆里的老物件见证着时代的变迁,广场上的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着温暖与关爱,车间里的机器声奏响着希望的乐章。正如78岁的张奶奶说的:“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,现在都成了日常——这文明村的牌子,咱拿得踏实!”(宁夏文明办)